在日前召开的2017全国农机流通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李伟国就当前农村经济形势、农业及农机化发展趋势及支持政策等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在李伟国看来,我国当前农机化形势,可以用“喜”和“忧”来总结。
“喜”主要体现在,第一,农业机械装备推广和应用的情况形势喜人。其中,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连续十多年高速增长,2016年我国农机化水平超过65%。同时,农业机械化也正在从传统的农作物耕种收环节向其他环节延伸,由原来的种植业向养殖业等其他产业拓展。第二,农机化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各地政府和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重视。第三,今年“三夏”冬小麦机收水平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收获期缩短一天。另外,农机服务更加信息化,一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得到扎实推广,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当然也有忧的地方”,李伟国指出,在农业机械的应用上,现在很多领域仍然没有合适的机械和技术;在农机制造和流通上,“形势也不太乐观”。根据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农机市场景气指数(AMI),今年6月景气指数为23.1%,较去年同期下降14.1个百分点。整个农机制造业从前年开始增速下降,企业库存积压状况严重。李伟国还透说,今年前6个月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较2016年同期少用了6~7个亿,总体进度偏慢。
“目前我国农机行业所面临的的困难是暂时的,是阶段性的。未来的潜力是巨大的,机会还是有的。”李伟国认为,我国农机化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适度的回归也是正常现象。但是,他也特别提醒说,“机会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只是我们一部分企业有机会。”
行业数据显示,在传统农机产品市场下滑的同时,一些非传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还是在增长的。这正是由于农业结构、生产方式在发生调整和变化,产生的新需求,新机遇。
谈到对未来农机化发展趋势的判断时,李伟国表示,尽管我国农机化发展速度相对放缓,但“农业生产中机械替代人工的势头不可挡,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机械化发展趋势和方向不可改变”,关键是“我们的农机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包括农机化管理和配套部门,怎样进行深层次调整来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对于未来农机化的发展方向,李伟国也有着自己的认识,在他看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将朝着全领域机械化、全产业机械化、智能化作业、专业化及社会化服务这四个方向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农机服务,能有效解决我国当前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一些不专业、经营水平不高的问题。既达到规模经营的效果,又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的使用效率。”李伟国如是评价农机服务的作用。
最后,对大家比较关心的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问题,李伟国也做出了相应解读。他坦诚,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政策本身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他强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总的方向不变,就是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适应整个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包括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在更多地聚焦当前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同时,更好的调动农民在农业生产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在补贴的对象上,还是以农民为主,包括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补贴的方式上,从目前来看,还是定额补贴。在加大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农村环境治理相关机械的支持力度的同时,适当范围敞开补贴,推进普惠。”李伟国表示,怎样提高补贴标准的科学化水平,既能调动大家利用补贴购机的积极性,又避免扭曲市场、产生不正当竞争,是个难题。“2018-2020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正在抓紧研究和制定当中,我们力争在今年12月出台,为明年具体工作的实施提前做好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李伟国还指出,今后在补贴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将进一步结合放权与严管。给予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相应的自主权,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适应制度的调整,适应市场化运作,减少人为干预,更多地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权,并加快补贴资金的结算时效。另外,在放权的同时,也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管理,一是要落实管理部门的职责,强化操作全程信息化的公开。二是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鼓励农机企业和经销商守法经营、依法经营、诚信经营。(2017年8月3日《中国县域经济报》)